本轮地方债务化解工作以重点省份为突破口,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协调机制,推动多方政策协同配合,在"省内一盘棋"的治理框架下,已取得显著成效。当前,各重点省份在债务结构优化、融资平台压降、化债进程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。随着2025 年动态退出机制全面实施,重点省份将进入分类调整阶段。其中,率先达标的省份可申请退出重点监管名单,但需权衡利弊:退出后虽可释放发展自主权,打开投融资空间,但也可能面临化债政策支持力度减弱、融资释放空间有限的风险。
“2024年”是金融和财政化债助力下,城投非标类风险事件修复的一年,随着非标处置方式逐渐多元化,全年呈现“总量收敛、区域分化、内部分异”的特征。层级上,各层级均出现修复,但低层级仍占主力。违约产品上,信托计划和债权融资计划仍排名靠前,但同比降幅均较大;定融工具违约事件仍处高位,其余各类资产的风险事件数量同比均下降。
2024年经济弱复苏、政策强预期下,“资产荒”极致演绎,机构欠配压力增大,央行对长债管控从“口头警告”升级为“行动纠偏”,货币政策定调时隔14年转为“适度宽松”,“6+4+2”最大力度的化债政策出台,年底机构抢跑前置,债市经历快牛、震荡、牛陡的行情,长债进入1.0时代。
2024 年上半年政策定调稳中求进,下半年政策强调更为积极。12 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和经济工作两大重要会议针对“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”,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在时隔14 年后再次出现,而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与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这样的政策组合更是首次被提及。